公司新闻
质谱光谱能谱等分析检测技术入选产业关键共性技术
年)》的通知,质谱、光谱、能谱分析检测技术作为高端分析检测技术入选,以下是通知全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指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方向,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实现工业和通信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我部组织编制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现印发你们。请积极组织做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
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指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方向,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实现工业和通信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我部组织编制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用于指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是能够在多个行业或领域广泛应用,并对整个产业或多个产业产生影响和瓶颈制约的技术。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由于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难度大、周期长,特别是在基础材料、关键工艺、核心元部件、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是工业和通信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我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高压大功率电机系统能量回收及高能效协调控制技术;MW级高压大功率永磁电机设计技术;电力电子器件串联的均压技术和驱动保护技术;高压大功率电机变流系统的电磁兼容技术和高效冷却技术;以及高压大功率电机高效节能系统的工程化设计、制造、测试及集成技术等。
原料选择、配比和预处理优化技术;电炉炉心功率密度优化技术:高压与低压供电无功补偿技术;炉外精炼工艺技术。
常规热连轧中间板坯快速连接无头轧制技术;无头连铸连轧技术(ESP);薄板坯连铸连轧半无头轧制技术。
燃烧组织与控制技术、燃油喷射系统技术、增压技术、可变气门技术、小排量缸内直喷发动机技术。
提出分层阴极钢棒结构优化技术;水平电流、阴极电场、电磁力等分布优化技术。
乙炔氢氯化合成氯乙烯反应的非均相或均相无汞触媒催化体系技术开发;无汞触媒制备技术;无汞触媒反应器及工艺设计技术。
电池钢壳结构及表面镀层处理技术;负极无汞合金锌粉材料、正极二氧化锰材料与电解液配方与工艺技术,汞含量低于0.0005%。
采用激光精确定位、多维运动嵌入式控制、针喷逆流清洗等技术,实现电解锰工艺废水三次减量、二次循环,达到工艺废水的全部回用,减少用工70%以上,实现了电解后序工段操作环境的全封闭。
产品再制造性设计方法;再制造毛坯缺陷综合无损检测技术及疲劳剩余寿命评估技术;再制造毛坯无损高效拆解技术;再制造高效绿色清洗与表面预处理技术;三维损伤激光熔覆再制造成形技术;类激光高能脉冲精密冷补技术;高效能超音速等离子喷涂技术;基于机器人MIG堆焊熔敷再制造成形技术;机器人或操作机自动化高速电弧喷涂技术及材料技术;再制造零部件表面喷丸强化技术;粉末等离子熔覆技术;自动化纳米复合电刷镀技术及装备;再制造零件表面涂层结合强度评价技术;再制造零件动态健康监测的传感技术;再制造零件竞争性服役寿命的模拟仿真与再制造部件服役寿命的综合验证技术。
以低成本强磁选技术为核心,有机融合重选、浮选技术及新药剂开发,实现富硅高铁尾矿富硅部分与富铁部分的深度分离。
针对浮选过程中广泛存在的有用矿物与含硅脉石矿物浮选分离的需要,利用浮选药剂的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CAMD)技术,在研究矿物晶体化学、表面化学以及与药剂分子作用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筛选、计算、模拟、合成技术,研究反浮选脱除含硅矿物的高效选矿药剂(包括捕收剂、调整剂等)的结构、性能、毒性以及构效关系,利用实际合成、选矿验证等手段实际考察新药剂的浮选性能,最终实现反浮选脱硅新药剂的工业化。
以低成本脱除赤泥中过高含量的碱和铁,并将脱除的碱和铁以较高附加值进行回收利用。
大型高效浮选设备、大型高效磁选设备、高效矿物脱水与过滤技术及装备重点技术、大型超细磨设备重点技术等。
采用“烧结―预还原熔分高炉冶炼―提取氧化铝”方案,将矿石(>
1mm的净矿)按比例配入石灰石、煤粉和白灰,混料后烧结,烧结矿入高炉冶炼。在高炉内完成将铁矿物还原成铁水,铝矿物生成铝酸钙渣系和渣铁分离过程。通过钠化吹钒从铁水中回收钒,吹钒后铁水炼钢。铝酸钙渣用碳酸钠循环母液进行两次浸出、脱硅、分解和焙烧生产氧化铝,浸出渣用于生产水泥,从分解母液中回收镓。
流程紧凑、高效的工序衔接匹配优化技术;钢铁产品制造过程的能源高效利用和转换技术;钢铁产品制造过程的社会废弃物消纳利用技术;特大型高、焦、烧,高炉高风温低燃料比,“三干”技术,创新的一包到底与转炉高比例脱[Si]、[P]技术,自动化炼钢,高速的精炼、RH、连铸、轧钢技术等行业先进技术的集成优化技术;清洁能源和海水淡化在钢铁流程中的应用技术。
低品位磁(赤)铁矿重磨、阴(阳)离子反浮选提铁降硅技术;菱铁矿、褐铁矿焙烧—急冷分离—弱磁选—反浮选综合技术;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技术;尾矿细磨—选别综合再利用技术;剥岩等含铁原料选别利用技术;其中Fe含量35%左右的低品位矿提铁到61%以上,降硅到4%以下;铁钒、钛资源有效利用,提钒制备V2O3、V2O5、VFe、VN合金,提钛制备钛白粉、海绵钛达到工业化应用要求;含铁12%~20%的尾矿、剥岩中铁资源回收,并将提铁后的尾矿、剥岩制成建筑材料综合利用,减少排放;菱铁矿选后精矿品位达到61%,成本500元/吨。
解析—优化的铁水预处理技术;高效—长寿的转炉冶炼技术;快速—协同的二次冶金技术;高效—恒速的全连铸技术;优化—简捷的流程网络技术;动态—有序运行的物流技术;其中高效—恒速的全连铸技术是引领性的技术,其他技术要按连铸技术要求来优化。并适用于不同产品,不同层次要求的洁净钢生产;可建立不同洁净度要求的各类洁净钢工艺控制标准,在功能对口适应条件下,成为同类洁净钢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工艺;供氧强度>
4m3/t.min,冶炼周期
以超快冷为核心的可控无级调节钢材冷却技术;以相变和析出为基础、冷却路径可控技术;细晶、析出、相变综合强化技术,离线热处理在线化技术;其中节省钢材合金用量30%以上;提高钢材强度100~200MPa以上,大幅度提高冲击韧性,节约钢材使用量5%~10%;提高生产效率35%以上;节能 10%~15%。
高炉富氧喷吹焦炉煤气技术,包括在富氢还原气体还原特性、高炉喷吹焦炉煤气炉内反应机理等基础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工艺流程设计及焦炉煤气净化加压、重整、加热及喷吹等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开发,开展焦炉煤气喷吹工业试验,焦炉煤气喷吹量>
100m3/吨铁,置换比≥0.45kg(焦炭)/Nm3(焦炉煤气),燃料比降低10%,CO2减排10%~20%,高炉生产效率提高10%。
高炉炉顶煤气循环氧气鼓风炼铁技术,包括在炉顶煤气脱除CO2后再喷入高炉和循环氧气鼓风条件下含铁炉料的物理化学及冶金行为等基础研究及流程研究的基础上,进行120m3炉顶煤气循环氧气鼓风高炉设计及关键装置开发,开展120m3高炉工业试验,形成1000m3级高炉炉顶煤气循环氧气鼓风高炉方案设计,煤比>
200kg/吨铁,焦比
开发低碳低盐无氨氮萃取分离技术,包括研究高效规模制备碳酸氢镁溶液工艺及其在萃取分离稀土工艺中的应用技术;开发新型稀土沉淀结晶技术,包括研究优质碳酸氢镁沉淀稀土工艺,研究稀土沉淀结晶过程及物理性能控制技术,非稀土杂质离子分离技术;开发稀土分离提纯过程化工材料及CO2低成本循环利用技术;开发低碳低盐无氨氮稀土分离提纯新工艺规模化制备技术。
钐铁合金高压熔炼及稳定成相快淬技术研究,通过高压气氛下控制合金熔炼过程中Sm的蒸汽压,控制金属钐在熔炼过程中挥发,研究不同压力及熔炼条件对合金成分的影响规律;合金高效氮化方法及氮含量稳定控制技术研究,主要研究不同温度和时间条件下SmFe合金的氮化效率和相组成;SmFeN磁粉的成型技术研究及磁粉综合性能评价,包括研究SmFeN磁粉成型技术,确定在不同成型条件下对粘结磁体磁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电化学方法对磁粉及磁体耐蚀性进行研究评价。
研究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Ce3+激活的硼铝酸盐体系黄色荧光粉和硅酸盐系列绿粉,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氮化物/氮氧化物荧光粉;研究突破LED荧光粉的产业化合成关键技术和装备,满足半导体节能照明产业需要;对系列化LED黄色、红色和绿色荧光粉应用性能研究,获得适宜的匹配性能参数并应用于高性能白光LED器件。
研制开发高品质稀土合金速凝片及大型智能连续速凝炉;研究自动浇注及强制换热技术,包括提高带厚及微观组织均匀度,细化合金晶粒,提高主相含量、节约稀土金属,抑制a-Fe相的生成;研究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及收益率的工艺技术。
研究开发50kA节能环保液态下阴极新型稀土电解槽,包括通过电解槽温场、磁场和流场的仿真研究,设计开发结构科学、配置合理的50kA液态下阴极电解槽;研究稀土金属低槽压液态下阴极电解工业制备技术,包括通过稀土金属低槽压液态下阴极电解过程中电解温度、极距、阴阳极电流密度等工艺参数研究及优化,实现稀土电解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控制,突破稀土电解低能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关键工业制备技术。
汽车尾气催化剂的关键铈锆涂层高比表面材料技术;满足国Ⅴ标准汽车尾气催化剂的铈锆材料高温热稳定技术;铈锆材料低成本制造技术。
新型阳极制备研究,包括新型阳极的设计和制备技术与优化研究,新型阳极的抗压强度、抗热震性、抗氧化性等物理性质优化研究;新型阳极应用试验,包括电解质体系遴选及性能优化研究,阳极气泡层构成及厚度检测、穿孔中气泡逸出量检测研究,新型阳极应用在电解过程中的气泡行为及其与阳极过电压之间关系研究;基于新型阳极与异型阴极联合应用的超低能耗电解铝新技术研究,包括改善氧化铝在电解质中的溶解性能研究,氧化铝的加料工艺与新型工艺的匹配研究,超低电压条件下的电解槽“三场”优化研究,超低电压条件下的电解槽新型控制模型研究。
氧气底吹炼锌工艺研究,包括确定入炉料比、最佳熔炼品位、反应终点的计算机工艺模拟和热力学模型,底吹炉高熔点铁锌氧化物熔点的降低,侧吹还原的工艺模拟以及锌蒸汽回收工艺模拟(小型)研究;底吹炼锌新型工艺装置研究,包括底吹炼锌炉结构和工艺配置(如径长比、氧枪布局、安装倾角、水冷元件配置等),熔剂及冷料加入量及加入方式等,以及与连续吹炼相配套的氧气底吹成套装置的研究开发;耐高温底吹炉炉衬的选择及试验;侧吹还原炉炉内耐火内衬的选择及布置及热耗损失的降低。
铜及铜合金管材的高效短流程生产关键技术,包括①(电子铜管)水平连续铸造+直接冷拉工艺,研究近轴向连续柱状晶高性能电子铜管热模水平连续铸造技术,轴向-环向三维电磁搅拌水平连续铸造工装研发,铸态电子铜管直接冷拉技术,高性能电子铜管制备过程中组织性能演变规律及控制技术。②(耐蚀铜合金管)水平连续铸造+行星轧制+冷拉工艺,系统研究黄铜合金(HAl77-2)管的连续制备管坯技术,研究开发三辊斜轧加工黄铜合金管的新工艺,轧辊形状的优化及材料选择,耐蚀铜合金成分设计及耐蚀机理与性能的研究,耐蚀性试验及检测方法研究及新型耐蚀铜合金产品开发。
高效短流程铜板带生产关键技术,包括熔体处理技术,氧含量控制技术,大宽厚比结晶器的设计,大宽厚比上引连铸工艺参数选择和优化,冷轧工艺的选择和优化,带材表面处理技术。
新型高导电型铜合金材料技术,包括高强高导铜合金接触线的合金设计及非真空添加技术,大卷重高强高导合金线材的连续制备加工技术和在线热处理技术,高端精密缆线的合金设计及其连续制备和精密加工技术。
新型低成本无铅黄铜材料与制品技术,包括无铅铜合金材料的合金设计及加工制备技术,有毒元素(Be、Cd、Pb等)替代技术,主要解决低成本无公害铜材的开发。
新型高热导铜粉材料与热导制品技术,包括高导热铜材料的成分设计技术,高压制备粉末技术及高效散热片与热导管设计加工技术,主要解决高导热铜粉材料的开发,高效散热片与热导管制品的开发。
全流程工艺物料、能量优化平衡及DCS自动控制技术;高效节能填料塔及干法除硼精馏提纯三氯氢硅新技术;生产过程运行碳含量控制技术;痕量级杂质检测分析优化技术及超高纯度产品生产洁净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
低成本高比容量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制备技术;低成本高比容量锂电正极富锂锰基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
重点研究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发泡剂挤出发泡聚丙烯材料生产技术以及成套装备关键技术,并建立500吨/年生产线. 节油轮胎胎面专用合成橡胶制备及应用产业化关键技术
星形溶聚丁苯橡胶(S-SSBR)关键技术;集成橡胶(SIBR)关键技术;反式异戊橡胶(TPI)万吨级产业化关键技术;3万吨/年稀土顺丁橡胶产业化关键技术;节油轮胎产业化关键技术。
轮胎动平衡/不圆度试验机、轮胎均匀性试验机、轮胎x光检测机和轮胎激光散斑检验机等子午线轮胎数字化在线检测系列装备的研发。
连续反应器的开发;适用于高粘度体系、高转化率、反应过程中有相态变化的聚合反应器的开发;聚合物反应成套装备设计及制造;聚合物反应成套装备高自动化程度、高精度、高稳定性电仪控制技术的开发。
渗透汽化分离膜技术;分子膜渗透汽化分离技术;有机溶剂脱水与回收装置研究。
鲁棒IMC-PID控制技术;基于现场操作数据的免测试在线建模技术;多变量辨识技术;过程控制质量在线. 光致图案化应用研究平台技术
光固化直接成像喷墨PCB油墨研究;光固化直接金属化UV喷墨油墨研究;数字化UV喷墨油墨开发研究;印刷版UV喷墨制备技术开发;彩色光阻的研究。
污泥储存、输送、计量等工艺过程流程、工艺参数、装备选型的优化集成开发;污泥干化工艺及控制系统的开发应用;研究污泥处置过程中形成的尾气特性,开发合适的污泥干化尾气处置工艺技术装置;水泥窑焚烧处置污泥接口及计量设备的研究;水泥窑处置利用污泥对水泥熟料烧成及熟料质量影响的研究;污泥干化焚烧处置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
高平整度玻纤织物结构设计与制备技术;小孔径、高孔隙率、高强度膨化聚四氟乙烯膜配方和制备技术;玻纤表面处理技术与热压覆膜技术;滤料性能指标和检测方法;使水泥窑尾烟尘排放达到10mg/Nm3。
生产过程的节能技术优化;利用工业废气生成生物能源和其它工业原材料技术研究;废气利用(合成轻质碳酸钙、合成生物燃料)的相关工艺研究;利用水泥厂固有廉价资源脱除NOx及CO2减排技术的研究;生产系统余热回收利用技术研究;中低温余热发电系统技术研究。
在系统或整体优化的基础上,开展单体装备的优化,提高系统的效率和节能降耗的目标要求;水泥生产过程中的大系统集成优化;水泥生产过程污染物控制技术和装备开发。
水泥厂资源管理系统,包括厂区物流管理系统及合理控制和使用自然资源,建立合适的物流控制程序;自动化控制系统,包括生料质量控制系统(QCS系统)、实验室自动化采样测试分析系统及采用最新的电气自动化产品,提高现有水泥生产系统的稳定性和能源利用效率。
纳米基础技术研究,包括提高纳米金属陶瓷镀层与基体结合强度试验研究,纳米金属陶瓷镀层技术与构件喷丸强化、热处理技术的复合应用研究,纳米金属陶瓷电沉积对微裂纹修复技术研究,纳米金属陶瓷涂层电沉积过程精密控制技术研究,探索降低纳米镀层工艺成本的技术途径,研究纳米混合粉应用的技术,纳米陶瓷电沉积自动化环保型生产线技术,硬涂层结构的理论与试验模型研究。
其中纳米金属陶瓷镀层与合金钢基体的结合强度由65Mpa提高 30%,包括建立热处理、喷丸强化、纳米镀层的复合优化制造工艺,建立优化的裂纹修复工艺,给出微纳米粉体组分与镀层性能关系,提出性价比良好的微纳米粉体组成要求,研制适合纳米镀层的自动化的电刷镀装备,提出基于疲劳寿命和可靠性的纳米表面涂层结构设计综合优化方法。
纳米金属陶瓷电沉积技术应用于关键产品的研究,包括汽车发动机气门簧等抗疲劳研究,国产弹簧钢丝制造发动机气门弹簧疲劳寿命由2300万次提高3倍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复杂工况下链条抗腐蚀疲劳研究,抗腐蚀疲劳寿命由平均30个月提高2倍以上,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石油钻机钻杆、泥浆泵抗腐蚀疲劳研究,石油钻采泥浆泵缸套抗腐蚀疲劳寿命由200~300小时提高3~5倍;海洋平台升降装置大模数齿条的纳米涂层改性应用研究,大模数齿条疲劳磨损寿命显著提高;提高滑动轴承寿命和可靠性应用研究,滑动轴承寿命显著提高。
工作压力≥20MPa的柱塞泵/马达壳体、液压阀阀体、齿轮泵、叶片泵、全液压转向器、摆线马达等壳体的铸造技术,包括铸造熔炼技术,材料成份分析及控制技术,时效处理技术,多层内腔及流道精密成型技术,检测技术及检测设备等。
其中机械性能,单件试棒抗拉强度Σb≥300~350MPa,铸件产品本体抗拉强度Σb≥270MPa,表面硬度HB195~235,心部硬度 HB190~215,标准试块孔变形量≤2.0μm/10Nm;尺寸精度,外形CT7,内腔CT6;表面质量Ra≤12.5。
6-8档AT自动变速器,包括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机构方案优选,自动变速器换挡控制理论与方法,自动变速器试验测试技术和标准规范,自动变速器机械液压系统工程化设计开发技术,TCU软硬件工程化设计开发与整车测试标定匹配,动变速器产业化关键技术。
CVT无级变速器,包括无级变速器综合性能设计,金属带和摆销链工作机理研究与设计,摆销端面与锥盘传动副的研究,金属带、摆销链应用性能测试与效果分析,无级变速器产业化生产组织与实施。
其中6~8档AT自动变速器,6~8个前进档,输入扭矩180~320Nm,产品可靠性和总成寿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AMT与DCT比传统机械变速器每百公里节油5%~10%,AMT换挡响应时间≤0.65s,DCT实现无动力中断换挡,换挡平顺性、产品可靠性和总成寿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TCU寿命 ≥6000h;CVT无级变速器,传动效率达到94%,金属带带环各层受力不均匀度≤5%,带环拉应力降低20%~27%,轴向压力减少20%,传动效率提高1.2%,百公里综合油耗降低5%;链式CVT在变速比较大的低高速区效率较高,最佳燃效比现有带式CVT提高4~5%;锥轮锥盘锥面角度公差≤40 〃,两轴径同轴度≤0.008mm,球道跳动≤0.012mm,寿命大于25万km。
齿坯精化技术;抗疲劳精加工技术;低噪声、长寿命、轻量化细节设计技术;无应力集中装配技术;精细热处理技术;表面硬化、强化、改性技术;材料的选用与研究;表面保护技术;润滑等制造技术;以及降低螺旋锥齿轮噪音技术研究;强力喷丸技术对螺旋锥齿轮使用寿命提高的研究;表面处理对降低螺旋锥齿轮噪音及提高使用寿命的研究;螺旋伞齿轮装配工艺研究;驱动桥台架试验动力谱试验方法和标准的研究。
其中适合中小模数、复杂异形齿轮零件,精度达6~7级,噪声70~75dB,疲劳寿命≥100万次,材料利用率提高20%~30%,生产效率提高70%,综合成本降低20%。
数字液压智能化技术是对各种主机、设备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控制的液压设计与制造技术,是机、电、液控制技术的综合,属于液压技术集成性自主创新层面,是今后的重要发展方向。主要技术包括:计算机控制技术;现场总线分布控制技术;电液伺服比例控制技术;液压数字控制技术;变频调速控制技术;多自由度平台姿态控制技术;液压振动台数字控制技术和为汽车、军工装备配置的多通道电液伺服振动控制技术等。
其中高压大排量数字电子泵,工作压力 35MPa,排量20~250ml/r,变量时间20-200ms(35MPa时),PWM/PNM控制信号,CAN总线通讯;数字液压比例阀和比例多路阀,工作压力35MPa,流量100~250l/r,响应时间5~20ms,PWM/PNM控制信号,CAN总线通讯;数字液压缸,工作压力 25~35MPa,缸径≥25mm,定位精度≤0.1mm。
汽车高强度紧固件高速精密镦锻工艺研究;汽车高强度紧固件高速精密镦锻模具技术研究与开发;汽车高强度紧固件产品性能研究。
包括提供典型汽车高强度螺栓(10.9级法兰面螺栓)制造的精密镦锻工艺规范(经过CAD,经过批产验证);10.9级法兰面螺栓模具寿命,从现有10 万件/套,提高一倍以上;10.9级以上的法兰面螺栓、轮毂螺栓Σb≥1040N/mm2;摩擦系数稳定在0.13±0.03;疲劳强度:≥(3~4)×106。
主要技术内容:采用新原理、新效应的传感技术;传感器微型化/芯片化技术;传感器阵列和多传感参数复合的集成技术;传感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传感器的强环境适应性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传感器数字通信总线技术;传感器的应用技术。2. 工业控制系统硬件平台设计技术
高端DCS、FCS、PLC等自动化控制装备体系结构优化技术;不同结构的模块化硬件设计技术;高可靠性、高稳定性、高环境适应性技术;创建单元电路硬件库。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技术;微内核操作系统和开放式系统软件技术;组态语言和人机界面技术;统一数据格式、统一编程环境的工程软件平台技术;实时数据库和关系数据库技术;应用软件的工程化标准化技术;系统集成技术以及集成支撑技术;高可靠软件编制流程研究。
可靠性综合分析设计技术;自动化控制装备可靠性建模技术;多环境因子检测技术;可靠性加速试验方法研究;故障诊断、寿命预测和评估技术;预测故障发生位置、时间、程度及故障修复技术;
智能装备硬件、软件的功能安全分析、设计、验证方法与技术;建立功能安全验证测试平台;自动化系统整体功能安全评估技术;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核安全性和功能安全验证技术。
三重冗余的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控制系统元件的故障识别、故障自动排除及自修复技术。
工业过程多层次性能评估技术;基于海量数据的统计学习建模技术;大规模高性能多目标优化技术;高阶导数连续运动规划、多轴连续插补、电子齿轮与电子凸轮等精密运动控制技术。
大型制造工程项目复杂自动化系统整体方案设计技术以及安装调试技术;统一操作界面和工程工具的设计技术;统一事件序列和报警处理技术;一体化资产管理技术。
装备在线或远程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装备自愈合调控与损伤智能识别技术;装备健康维护技术;重大装备的寿命测试和剩余寿命预测及寿命评估技术。
嵌入式互联网技术;高可靠无线通信网络构建技术;工业通信网络信息安全(security)技术;异构通信网络间信息无缝交换技术;工业通信协议认证技术;工业通信协议转化为国际标准;工业通信网络安装调试与维护技术。
多维精密加工工艺;精密成型工艺,焊接、粘接、烧结等特殊连接技术;微机电系统(MEMS)制造技术;精确可控热处理技术;精密锻造技术。
特种环境下(超高温、超低温、耐辐射、耐腐蚀、超高压等)的变形测量技术;非接触式、全自动式变形测量技术;动静态力学性能试验的控制技术、应用软件技术;大型结构、超大载荷、全自动等
的设计与制造技术;多通道协调加载试验系统的全数字化控制技术;多维运行轨迹解耦技术;各种环境与工况的模拟仿线. 高端分析检测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研发0.75~110kW注塑机专用伺服电机,0.75~30kW水冷、35K~110kW风冷伺服驱动器;研发快速油缸配合比例方向阀的注塑机专用液压系统;研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螺杆优化软件和高耐磨机筒;研发高效、高精连杆机构。其中转矩控制精度±1%,频率响应≥200Hz,液压压力控制误差±1bar;全硬化螺杆硬度58-61HRC,料筒内孔浇注双合金,有效厚度 2-2.2mm,硬度57-59HRC;开合模定位误差≤±1mm,制品质量重复精度≤0.8‰;能耗指标0.35kWh/kg。
其中微型注射成型机,合模力10~300kN,注射速度≥300mm/s,注射压力≥200MPa,温度控制精度±1℃,制品重量重复精度≤0.5%;微结构成型注射机,合模力200-800kN,注射速度≥500mm/s,注射压力≥250MPa,温度控制精度±1℃,制品重量重复精度≤0.5%。
研发以精密驱动、精密塑化、高热惯性机筒、稳流螺杆和精密控制为特征的精密挤出成型主机;研发塑料熔体泵、并联式稳压装置等稳压稳流关键部件;研发以塑料精密挤出成型模具设计和制造技术;研发基于等时到温控制系统、统计过程控制系统、DCS控制系统、Web的智能远程控制系统的精密挤出成型先进控制技术。
研究开发拉伸形变支配的高效节能塑料挤出成型关键技术及基础装备,包括拉伸形变支配的叶片塑化挤压系统,负载感应型低速大扭矩驱动与传动技术,拉伸形变支配的塑化挤出成型过程智能化控制技术。
高精度墨色控制系统的机械结构设计、零件设计,制造工艺研究;智能化高精度控制系统开发;墨色控制系统精度保持性研究;印刷机与墨色控制系统机械连接部分的技术。包括CIP3/CIP4接口的油墨量预置技术,即墨键开度的智能化预置,须开发油墨预置软件和相应的数据库,软件能够解读CIP3/CIP4的多种压缩格式文件,具备开放性;墨色质量反馈控制技术,通过对印张的扫描进行质量检测,将其结果反馈给系统,系统据此进行智能化调整;水墨平衡与水墨跟踪技术。印刷速度与水墨量关系的函数曲线研究,水墨平衡与水墨跟踪软件和数据库的开发。
研究无轴传动适用的伺服传动技术,开发全系列无轴传动专用的伺服电机与驱动器;研究高速实时现场总线技术,研制带有现场总线接口的计算机控制器与伺服驱动器;研究超高分辨率位置——速度传感技术,开发低成本、高速、高可靠性的光电编码器高倍细分器;研究无轴传动印刷机机电控制、参数整定、故障诊断等技术,开发无轴传动系统专用的开放式数控系统。10m/s,套印误差
连续喷墨及按需喷墨打印头设计理论研究;高性能喷墨打印头关键技术研究;喷墨打印头制造流程与工艺研究;基于MEMS技术的喷墨打印头制造设备技术研究;喷墨打印头质量分析与检测技术研究等。
其中印刷分辨率≥600dpi,最高印刷速度≥150m/min,使用寿命≥1000h。
其中A00级纯电动乘用车整车整备质量≤850kg,最高车速≥80km/h,0~50km/h加速时间≤7s,续驶里程(城市工况)≥80km,经济性(城市工况)≤10kWh/100km。
A级增程式电动乘用车整车整备质量≤1300kg,最高车速≥100km/h,0~50km/h加速时间≤7s,50~80km/h加速时间≤8s,续驶里程(工况法)≥80km(纯电动模式),含增程续驶里程(工况法)≥150km,经济性(城市工况)≤15kWh/100km。
A0级增程式电动乘用车整车整备质量≤1100kg,最高车速≥100km/h,0-50km/h加速时间≤7s,50~80km/h加速时间≤8s,续驶里程(工况法)≥60km(纯电动模式),含增程续驶里程(工况法)≥120km,经济性(城市工况)≤13kWh/100km。
能量型锂离子动力电池关键技术,功率型动力电池关键技术,锂离子动力电池和隔膜生产关键设备技术,动力电池电极材料技术,性能及安全性评价技术,自激发安全保护技术。
功率型电池模块(0.3kwh),功率密度达到2000W/kg,能量密度达到70Wh/kg,成本≤2元/Wh,寿命达到10年20万公里。
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技术;自动变速器电子控制系统技术;底盘控制系统技术;整车控制器、汽车电控附件、汽车智能化等技术。
微度混合动力汽车技术与标配;中度混合动力汽车关键技术;1升及以下排量高性能小型化乘用车技术;高效变速器关键技术;汽车轻量化技术;替代燃料汽车技术与应用。
其中微度混合动力汽车与基础车相比能量消耗降低率≥10%(城市工况),可靠性(系统的启停次数)≥60万次,与基础车相比制造成本增加≤1500元。
中度混合动力汽车与基础车相比能量消耗降低率≥30%,混合动力主要部件平均故障间隔里程≥10000km,混合动力主要部件使用寿命≥15万公里,与基础车相比制造成本增加≤1.5万元。
1升及以下排量的高性能小型化乘用车整车工况油耗小于4.5L/100km(按我国的工况法测试)。
其中混合动力商用车节油率≥25~30%(采用工况法检测和实际线路运行检测的方法进行检测);可靠性与寿命指标,平均故障间隔里程≥1万公里,寿命≥80万km;混合动力系统(含储能装置但不含发动机)的总成本≤15万元。
300km/h及以上等级高速动车制动技术;160~250km/h城际列车制动技术;大功率机车制动技术;重载货运列车智能制动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动技术;基础制动系统技术;可互通轨道交通制动系统模块(MODBRAKE)技术。
其中冲击限制≤0.75m/s3,紧急制动减速度≥1.2m/s2,最大常用制动减速度≤1.0m/s2,最大空走时间≤1.6s。
轨道交通装备驱动系统设计制造技术;轨道交通装备齿轮传动系统设计制造技术;轨道交通装备齿轮传动系统试验验证技术。
其中驱动能力≥0.6kW/kg,齿轮传动系统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20万小时。
列车牵引与控制技术;变流器及传动控制技术;高压IGBT、IGCT等大功率元器件及应用技术;永磁电机及其控制技术;长大货运组合列车分布式智能控制系统技术。
包括采用3300V及以上高压IGBT(IPM)技术,采用直接力矩控制或矢量控制的高性能的电机控制技术,采用四象限PWM整流控制技术,实现功率因数接近于1,永磁牵引电机额定功率300kW,额定电压2750V,额定效率95%,相比同等功率异步牵引电机实现效率提升2~5%,采用机车无线重联技术,完全实现万吨以上货运列车重联牵引控制。
车载故障诊断技术;远程监控技术;自动驾驶技术;安全防护技术。包括高实时性、安全性与可靠性以及准确、快速的故障诊断专家系统,高效、可靠的无线数据传输,大容量数据记录。
列车动力学研究;轮轨关系研究;轮轨磨耗机理研究;弓网耦合振动特征试验与仿真研究;弓网受流性能测试与评价技术研究;受电弓空气动态力与控制技术研究;弓网动态接触力调整技术研究;车辆与供电网电气关系研究与试验。
其中脱轨系数≤0.8,构架横向加速度峰值连续6次以上达到8~10m/s2(滤波10Hz),判定转向架失稳,轮轨最大垂向力限值≤170kN,车轮镟修周期≥30万公里,采用主动控制方式的高速受电弓,双弓高速运行平均接触压力≤260N,350km/h运行时燃弧率≤5%,采用高强高导铜镁接触线N,避免车辆与供电网电气谐振产生。
安全平台技术;调度指挥管理控制一体化技术;列控TCC、RBC、车载TSRS技术;车站进路控制技术;轨道占用检查技术;安全信息传输技术;系统测试和安全认证控制技术。
能够适应列车最高运行速度350km/h,列车最小追踪运行间隔3分钟,关键设备安全等级达到SIL4级。
轨道交通智能监控平台技术;基于计算机视觉语义的人体行为、群体行为的识别技术;车厢视频数据的无线传输技术;传感探测铁路基础设施智能化技术;物联网技术在铁路设施设备管理中的应用技术;光纤光栅传感器技术。
包括实时、稳定可靠、高精度的基于视觉语义的视频内容检索算法,多模无线终端技术和多制式的无线传输终端技术(Zigbee终端、WiFi(802.11b/g/n)终端、GSM-R数据终端和TD-LTE终端);低成本、高精度的光纤光栅传感系统。
轨道交通道岔转换系统技术;轨道交通道岔转换系统安全分析理论及试验平台技术;轨道交通道岔监测系统技术;轨道交通道岔融雪系统技术。
其中密贴段牵引点密贴检查4mm不锁闭,尖轨、心轨第一牵引点锁闭量≥30mm,适应尖轨伸缩量±40mm。
高速移动状态下数据传输系统收发信机信号处理技术;高速移动状态下小区切换技术;高速移动状态下MIMO技术、OFDM技术、赋形天线技术和移动IP技术;基于多数据系统信源信道联合编码的数据传输和分析技术;列车系统全生命周期数据融合与集成技术;高速列车系统并行、基于元数据的海量数据处理技术;基于高速宽带移动IP通信系统的列车调度应用功能开发;综合现阶段轨道交通中使用的多个无线系统的功能,解决站场电磁干扰严重的现状。
在高速移动环境下,车-地数据传输速率单向不小于50Mbps,双向不小于100Mbps,基站间切换时延小于150ms;宽带光纤直放站技术,链路最大增益达到50db,传输延时小于1.5us;在100Mbps车地传输速率下,QCIF分级视频可靠传输可以抵御5-10%误码率,10毫秒级的海量数据处理能力;调度集群功能,组呼建立时间≤500ms,PTT抢占时间≤200ms;并发组呼数20组/载频,且组内成员数不受限制;调制方式,QPSK~64QAM,(HSPA+引入64QAM),多天线支持,移动性支持不低于350km/h。
北斗导航系统授时、时钟同步;列车定位导航测速功能;灾害定位预警;轨道等基础设施状态监测;基于北斗的铁路应急通信系统。
整车集成技术;作业装置创新与开发;车架、转向架和整车动力学分析与优化;轨道几何参数模型与应用技术;数字网络电气控制系统;数字传感器技术;数字视频技术;数字无线通话技术;轮轴制造技术;重要结构件焊接技术;精密箱体加工技术;无损检测技术;高精度轨道几何参数测量技术。
其中数字网络控制系统,采用现场控制总线作为整车网络和通讯载体,最高通讯速率800kbps;最大单网络长度60±1m,网络节点不少于127个;采用分布式控制方式实现整车控制和信息处理;控制模块防护等级IP67,工作环境温度-25℃~75℃;数字传感技术,测量精度0.1mm,全数字信号输出;高精度轨道几何参数测量技术,工作效率3~4km/h,作业精度正矢误差1mm,超高误差1mm,轨距误差1mm,距离误差0.1m/100m;无损检测技术,钢轨探伤持续检测速度≥80km/h,采用轮式超声波探头,超声波换能器频率2~5MHz,钢轨探伤可检测轨型43~75kg/m,伤损检出率 ≥80%,伤损误报率≤20%。
深水浮式结构物在风、浪、流条件下的水动力性能分析、非线性耦合响应分析研究;立管系统、系泊系统与深水浮式结构物运动的时域耦合分析研究;深水浮式结构物的稳性和破舱稳性分析研究;深水浮式结构物的运动性能试验验证技术研究;深水浮式结构物在极端海况下的响应预报技术研究;基于风险控制和可靠性理论的深水浮式结构物结构设计及分析研究;深水浮式结构物的结构动力响应和疲劳寿命分析研究;残余应力对深水浮式结构物使用性能影响的研究;高强度及甚高强度钢在深水浮式结构物上的应用研究等。
极端海况描述、数值与物理模拟技术研究;深水浮式结构物在极端海况下的波浪载荷预报技术研究;深水浮式结构物的结构动力响应分析技术研究;深水浮式结构物的极限承载能力试验验证技术研究;完整和破损的深水浮式结构物的极限承载能力评估技术研究;恶劣海况下的深水浮式结构物安全性评估分析软件开发。
结构全寿命周期安全可靠性的影响因素及分析方法研究;基于结构全寿命周期的环境作用研究;结构全寿命周期健康监测与安全评定技术研究;结构安全性评估的工程化方法研究;老龄海洋工程装备的结构特性与剩余寿命研究;结构预测性维护方案研究;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结构综合优化研究;结构全寿命周期安全性评估软件开发等。3. 深水浮式结构物定位性能分析评估技术主要技术内容:
深水系泊材料及系泊方式研究;非线性柔性构件动力学分析技术研究;深水浮式结构物动态定位能力分析研究;深水浮式结构物动力定位控制技术研究;深水浮式结构物动力定位仿线. 深水浮式结构物模型试验技术
深水浮式结构物慢漂载荷试验技术研究;深水浮式结构物运动、上浪、砰击、气隙测量技术研究;深水系泊系统混合模型试验技术研究;深水浮式结构物动力定位试验技术研究;筒型结构物涡激运动模型试验技术研究;形成比较成熟、可靠的试验方法和预报技术。
海洋工程装备总装集成作业流程与过程控制体系研究;海洋工程产品三维设计及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信息化系统集成与开发;生产资源调度与生产计划管理系统开发;质量数据过程管理系统开发;制造过程成本控制管理系统开发等;开发出面向装备总装集成环节的综合信息化系统。
位置保持技术;标定定位技术;转向点跟踪技术;船舶与水下移动装置位置技术;船舶回转控制技术;风力风向标定技术等。
海洋工程结构振动噪声形成与传播机理研究;海洋工程结构动力学计算模型、声学计算建模技术;舱室设计在指定振源/噪声源下各舱室噪声数值预报技术;舱室/环境噪声评价及降噪设计技术。
钻井系统集成设计研究;钻柱升沉补偿装置、隔水管系统、水下防喷集成设计技术;钻井系统与船舶系统集成设计研究;钻井设备传动技术研究;自动化控制技术;钻井系统检测报警和保护技术;高压管系系统集成设计研究。
海洋环境载荷分析研究;高强钢和超高强钢材料性能研究;桩腿和桩靴结构设计技术;结构设计安全性评估技术;悬臂梁和钻台结构设计技术等。
大型自升式钻井平台平地串联建造技术;悬臂梁整体滑移安装技术;半潜式平台主甲板结构整体建造和总装技术;特殊结构焊接残余应力控制新技术等。
海洋工程节能环保技术;动力系统动态管理、余热回收利用、热泵应用技术;废气减排与回收处理技术;风能、波浪能、潮汐能利用技术等。
增升减阻技术,包括超临界机翼、层流机翼、高效增升装置、附面层控制、同向流流动控制等;新型气动布局技术,包括宽体飞机、超声速客机、高速直升机、桨扇布局等;风洞试验和测试技术,包括低温高雷诺数、防冰、噪声等风洞试验和测试;数值风洞技术,包括高精度CFD、数字化试验;发动机空气动力学研究,包括内流、燃烧、减排等设计、试验和测试技术,以及推进技术。
先进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制造和维修技术;大型先进铝合金、铝锂合金、钛合金加工技术;大型轻量化整体件(主要包括钛合金、铝合金、铝锂合金、高温合金等)制造技术;长寿命高可靠性制造技术(主要包括抗疲劳、连接、防腐蚀、表面强化等);新型特种制造技术(主要包括快速成形、电解、焊接、旋压成形等)。
航空电子集成技术;飞控系统集成技术;机电系统集成技术;飞机-飞行-空中交通管理信息综合技术;快速综合健康检测技术。
产品数字化定义(三维建模,数字化预装配,并行定义等);数字化制造技术(数字化生产线,工艺仿真,制造数据管理等);数字化试验技术(气动、强度试验,试车、试飞数字仿真,功能系统、任务系统数字仿真等);产品数据管理(单一产品数据源,异构等);协同平台技术(协同工作环境,数据交换,异地同步);数字化运营支持技术(数字化培训、检测、维修和保障,航线规划和机队管理等);大型基础软件开发(建模、仿真和数据管理等)。
总体设计技术;体系设计仿真与效能评估技术;空间基础设施一体化天基网络技术。
针对中分、高分、高光谱、SAR等多种国产陆地观测卫星载荷,研究和完善大气校正算法,有效消减大气效应;建立和完善基于国产陆地观测卫星的典型地表参数遥感定量反演模型,包括生态环境参数、灾害特征参数等;研究陆地观测卫星定量专题产品的生产与优化技术,制订相关标准规范;针对新型载荷特点,进行信息提取技术攻关与线. 导航与位置信息网络平台技术
导航与位置信息网络平台构建技术;导航与位置信息网络平台区域示范应用;平台标准规范研究。
航天器数字工程样机技术;基于航天器数字工程样机的应用系统与应用模式研究;数字化产品研制保障大纲。
小卫星柔性化设计技术;小卫星快速集成与测试技术;小卫星在轨功能重构技术;小卫星自主运行技术。
针对通信载荷特点的总体构型与结构优化设计技术;轻量化、高承载、长寿命平台技术;星上信息综合管理技术;电磁兼容技术;适应批量生产的平台标准化设计技术。
遥感卫星中型敏捷平台总体方案研究;遥感卫星中型敏捷平台总体技术研究;结构与机构分系统专题技术研究;姿轨控分系统专题技术研究;新型高效电源分系统方案研究。
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卫星有效载荷关键技术研究;地面应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演示验证系统及综合效能评估技术研究。
通过仿棉PET、PTT分子结构与体系组成的设计优化、高比例改性组分在线添加与高效分散、亲水聚酯体系稳定纺丝、纤维形态与力学性能调控等关键技术攻关开发,解决超仿棉聚酯纤维吸湿透汽、抗起毛起球、柔性染色、抗静电和触感等问题,生产长丝和短纤维系列产品。
熔体静电纺丝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碳纤维原丝、预氧化丝、碳化等一体化研发技术;预氧化炉、大型碳化炉等装备关键技术;千吨级装备稳定运转技术;T700、T800等品种的开发技术;碳纤维高强高模系列品种开发技术;千吨级对位芳纶纤维的产业化技术;高强高模聚乙烯等纤维品种产业化技术。
聚苯硫醚、聚酰亚胺、聚四氟乙烯等纤维原料的稳定化仿丝技术;高强细旦滤料的产业化技术;纤维复合化技术;提升常规滤料产品的使用寿命、抗阻力、均匀度、耐高温、耐腐蚀、过滤精度和易清灰性能等技术;高强高密单丝基布织造技术;滤料表面精细加工的后处理技术及废袋回收技术;高温烟气过滤材料国产化技术;耐高温滤袋生产技术以及高温工况下应用技术研究。
重点突破粗细联、细络联系统全自动集体落纱的准确率、稳定性和自动化控制精度,力争实现自动化传输和纺纱过程连续化,实现工艺参数在线检测、显示、纺纱过程网络监控和管理;纺制纱线%水平;纺纱生产万锭用工达到少于30人的水平;采用先进节能技术,整条线能耗比上世纪末国内领先技术再降低10%以上。
重点突破纺织制成品智能吊挂流水线系统控制技术和稳定性,拓展应用领域,实现智能吊挂流水线系统在家用纺织品等其他纺织制成品领域中的应用。
生产过程的关键工艺参数在线检测和自动控制技术;水、汽和能源消耗自动精确控制技术;染化料助剂自动配送技术。
新型电纺丝设备开发;纳米纤维产品生产、性能测试、改性产品生产与评价研究;纳米纤维复合膜制造技术及其气体过滤性能研究;水中有机污染物去除用纳米纤维过滤膜制作工艺与过滤性能研究;口罩、防护服等粉尘或气溶胶防护类产品的开发。8. 新型生物质纤维关键技术主要技术内容:
变频控制技术、变频产品测试与评价方法的研究;微型电机、小型电机的变频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直接转矩的应用研究;SVPWM技术研究;磁场定向技术研究;无传感器技术研究;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研究;EMC电磁兼容技术研究。
结合清洁型化工材料和机械设备,实现制革和毛皮加工从浸水到铬鞣工段的各工序废液充分循环再生利用。
粮食加工副产品的稳定化预处理技术;粮食加工副产品的生物、物理高效转化技术;粮食加工副产品转化过程中的低碳清洁生产技术;低温烘焙速食杂粮营养粉加工技术。
食品典型行业低碳生产技术和碳排放评估分级方法研究;食品典型行业主导产品的碳排放强度测量、核算与与评价研究。
规模化高压脉冲电场连续杀菌技术;超高压在水产即食调理食品和凝胶制品的应用技术;大跨度波段电磁场协同无介质非热杀菌技术。
隔离操作系统、快速传递接口装置、密封系统及材料、在位清洗系统等系统技术;针对原料药、针剂、冻干制品的生产、质量监控及实验等用途的不同功能性隔离器及限制性进入系统技术;隔离系统的自控及信息管理系统技术;配套消毒及特种连接阀门等技术。
用生物催化转化技术取代传统化学合成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新工艺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实现青霉素、头孢菌素、他汀降血脂类药物、甾体药物、手性醇、氨基酸类药物等医药产品的大绿色生产等。
缓控释制剂、长效注射剂、透皮给药制剂、吸入剂、靶向给药等产业化技术研究。
以国内外市场潜力巨大、临床应用面广的各类新型抗生素、降血脂药物、抗真菌药物、免疫抑制剂、抗癌药物等重大疾病和常见病防治药物为目标,应用基因工程技术、代谢流分析、系统生物学和以及全局调控方法,开展以动态系统分析为特征、以生物反应器流场特性与生理特性分析相结合的发酵过程优化放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针对不同产品特点,研究符合规模化生产要求的分离纯化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分离纯化模块集成技术和各类经济高效的分离纯化介质。
数字化X射线成像设备的关键部件平板探测器制造技术;X射线球管制造技术;大功率高频X射线发生器制造技术;高性能超声成像探头制造技术;检验分析设备样本液体传送和处理精密机械装置技术;呼吸机麻醉机精密气体流量和压力传感器、电子流量计技术;口腔和精密外科手术器械长寿命高速气动和电动马达技术等。
1. 集成电路大规模生产先进工艺技术主要技术内容:65nm高性能、低功耗、射频CMOS工艺平台开发;45~40nm低功耗和高性能CMOS产品工艺。
功率器件后道薄片工艺研究;功率器件的少子寿命控制技术;高压、大功率器件前道制造工艺研究;高压大功率IGBT器件、FRD器件、MOSFET器件的结构研究;器件和工艺仿真技术;提高高压大功率IGBT、FRD、MOSFET器件可靠性和鲁棒性的相关技术。
IGBT管芯的设计技术研究,IGBT管芯的制造技术研究,IPM模块的设计技术研究,IPM模块的封装技术研究。
进一步提升液晶面板的透过率和开口率,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加快高效节能背光源的研发和应用,在确保产品性能的前提下,简化生产工序,降低生产成本。
围绕高光效技术(高能效、低成本)、高清晰度技术(3D、动态清晰度、超高清晰度)以及超薄技术方面进行相关技术研发;研究新材料、新工艺、新驱动波形、新型驱动电路与控制软件技术来提高PDP产品性能。
PM-OLED技术;大尺寸AM-OLED相关技术和工艺集成;氧化物基等TFT的研发及其在AM-OLED中的应用技术;LTPS技术;高性能有机发光材料、蒸镀掩模板及驱动IC等技术。
准分子激光退火(ELA)技术;金属诱导晶化(MIC)技术;固相结晶化(SPC)技术;氧化物TFT技术。
以降低生产能耗,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为目标,开发新型节能还原炉,研究多对棒还原炉,提高三氯氢硅转化率,开发流化床生产技术,提高副产物二氯二氢硅、四氯化硅的回收水平,开发热氢化和冷氢化技术。
以提高电池转换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目标,开发选择性发射极、背面接触、二次丝网印刷、高效绒面、正反面钝化、正面玻璃镀膜等技术。
提升硅基薄膜电池转换效率,包括非晶硅单双节电池、非晶/微晶叠层电池、多节硅基薄膜电池等技术,降低薄膜电池衰减率,提高微晶沉积速率,开发大尺寸沉积技术,和沉积均匀性技术等。
研究开发氢化炉、还原炉、多线切割机、丝网印刷机、烧结炉,薄膜电池所需的PECVD等设备技术。
一致性单体电池的自动化生产技术;电池组件、电池包与供电系统优化设计技术。
提高超级电容器的比功率与比能量的材料技术和结构设计技术;超级电容器与电池混合应用系统的研究。
红光LED的衬底转移工艺技术,包括具有腐蚀终止层的高内量子效率外延片的生长技术,低欧姆接触透明电极的制作技术,高反射金属膜的制作技术,Si/GaAs衬底转移的金属键合技术,Si/GaAs衬底转移的化学剥离技术,金属键合型晶片的切割技术,金属键合型芯片全点测及分选技术;
蓝光LED衬底转移工艺技术,包括图形衬底的制作技术,高内量子效率外延片的生长技术,低欧姆接触透明P电极的制作技术,低欧姆接触N电极的制作技术,表面粗化技术,衬底转移的剥离技术,衬底转移的金属键合技术,金属键合型晶片的切割技术,金属键合型芯片全点测及分选技术。
DRA多声道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AVS立体电视研发实验平台及产业化关键技术。
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移动智能终端3G多模技术;高性能多核技术;移动智能终端定位技术;移动支付技术;移动智能终端新型触控技术。
笔记本计算机设计技术;可信计算技术;基于国产CPU、OS的整机设计技术。
电池管理技术;电机控制技术;整车控制技术;智能网络技术;车载信息系统技术。
并行计算技术;海量数据存储技术;分布式编程模型;云计算平台管理技术;云计算安全技术。
传感器嵌入式软件;普适人机交互技术;智能感知与识别处理技术;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
IT资源监控技术;IT服务流程管理技术;知识管理关键技术;基于安全可控软硬件的信息系统集成相关接口、适配及优化关键技术。
云计算系统的失效检测技术;云计算系统数据隐私保护技术;云计算系统攻击检测技术。
CPU级的虚拟化技术;硬件层的虚拟化技术(操作系统、虚拟机等);操作系统之上的虚拟化技术(解释器等)。
资源管理技术;平台资源虚拟化技术;多租户技术;海量数据管理技术;云计算平台运营管理技术。
IPv4网络与IPv6网络共存与互通技术;ISP和ICP网站IPv6改造技术。
IPv6内嵌IPsec加密的内容安全监控技术;根域名系统安全防护与应急技术;IPv6环境下网络信息安全管控机制技术。
算法的开发和硬件实现技术;射频核心部件的制造技术;多模环境下网络和终端的交互技术;高制程芯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
移动智能终端软件和硬件技术;移动智能终端与应用软件安全评测技术;移动互联网Web应用运行环境技术;移动互联网智能管道技术。
物理资源抽象与资源池构建技术;虚拟资源管理技术;面向运营的业务管理技术。
高速光传输技术;光电交换技术和光网络控制平面技术;以无源光网络(PON)为代表的宽带光接入技术。
物联网应用软件中间件技术;物联网应用和运行开发环境技术;物联网信息应用标识技术;末梢网络节点组网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移动通信的结合技术。
漏洞即时检测及更新提示一体化的一键式安全防御技术;低能耗、启发式的移动网络监控与入侵检测技术;云模式的移动终端系统病毒木马扫描与清除技术。
感知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评测技术;传输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评测技术;应用层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评测技术。
支持复杂装备产品研发设计的创新平台技术,促进复杂产品创新研发的规范化、信息化、集成化和协同并行化,减少研发过程中加工返工率30%;整合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的快速决策支持平台技术,建立科学决策和风险控制体系,提高大型集团企业决策能力;基于知识的大规模产品定制管理平台技术,提升产品的客户满意度;复杂产品多学科协同优化设计与创新技术;企业综合经济分析管理技术。
大型复杂装备工程成套与服务支持技术,增加服务性收入20%以上;第三方专业化服务支持技术及平台,提高产业链的管理能力,降低产业链协作成本,降低供应链物流成本20%以上;区域性资源与能力服务支持技术及平台,降低业务成本20%以上。
环境友好型产品生命周期集成技术;面向节能减排的生产设备综合自动化技术;面向节能减排的生产流程仿真分析与过程动态优化控制技术;助力节能降耗的质量综合增效管理技术。
包括针对2~3个不同行业开始开展环境友好型的绿色设计制造集成,研发出3~5种环境友好型产品;建立生产流程数字模拟分析平台,研究开发企业制造执行与能源管控一体化动态优化和复杂工艺智能控制平台,提高生产效率8%,降低综合能耗5%,减少污染物的排放5%。
多级供应链智能化协同管理技术;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化监控管理技术。包括集成RFID系统与SCM/ERP/DRP/第三方物流系统,降低产业链协作成本和供应链物流成本;建立食品、药品等产业产品的过程质量监控系统及全球供应链质量追溯平台。
高端技术装备及智能化产品的开发技术;智能化生产过程监测控制系统技术;基于工业物联网的生产现场精益管控技术。包括支持高端智能化装备产品的远程诊断、在线检测、大修维修等服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10%以上;开发与应用智能化生产过程监测控制系统,提高生产线的智能化控制水平和自动化程度;集成 RFID系统与DCS/MES/ERP等系统,减少安全库存量20%。
面向产业链的全球协作技术;面向区域的产业集群协同服务技术。包括构建支持产业链全球协作的协作平台,提高产品生产协同效率;研究企业集群协作技术并在典型区域应用,提高面向企业集群的公共服务能力,降低区域内部物流运输成本。
面向复杂装备产品的全生命周期集成技术;集团企业实时运营与综合集成管理技术;企业信息化规划与IT治理技术。包括构建面向复杂装备行业的全生命周期集成平台,实现大型复杂装备产品生产过程与总装过程信息的100%受控,降低型号研制数据状态和版本失控造成的差错率;建立流程产销一体化系统,整合企业外部供应链系统,缩短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时间;增强信息技术对业务价值的贡献以及信息技术风险的规避能力,重点发展信息系统咨询设计、集成实施、运营维护、数据处理等支撑技术,提高企业的信息技术服务能力。
精密测量和检测软件技术;测量仪器专用的电控系统技术;高精度的三维移动检测平台技术。
上一篇电子元件十二五规划发布 年投千亿元下一篇征集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装备自主化实施项目资料